歷史是一種傳承,沒有歷史就沒有現在,現在的一切都是對歷史有選擇的繼承。西方現代的死亡文化也是歷史的揚棄。人類的歷史從民族的角度看,開始都是相同的,恐怕最后的歸宿也是相同的。西方在死亡文化上也經歷了棄尸、草埋、淺埋、土葬的過程。據考古證明西方在距今10萬叫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尼安德特人的喪葬方式與中國同時代的北京人一樣,都是在淺埋的墓穴里死者周圍擺上石頭、獸骨之類的裝飾品并撒上赤鐵粉。當人類進化到知道利用自然環境后,不同地域的民族就走上了不同的發展的道路。西方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由于受“天然契約論”的影響,在死亡文化的觀念形態上講究對個人的尊重而不追求靈魂的歸宿,因此那個時代的人比較懼怕死亡,在喪事上不大操大辦,只求現世享樂。 進人中世紀后,基督教文化主宰了一切,死亡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就融為一體了。西方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后,尤其是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死亡文化的發展也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一是西方不同地域的死亡文化更趨于共同化;二是喪事操辦更加社會化;三是死亡文化更有人情味;四是喪葬更加環保化;五是墓地更加集約化和園林化。雖然西方死亡文化的發展有了重大的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基督教文化仍主導著死亡文化! 總之,西方死亡文化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與東方的死亡文化有著本質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死亡觀上以及死亡操作形態上,至于死亡的實物形態在最終的表現上基本大同小異。當然差別還是有的,比如東方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下,認為“陰間”的死者應該像“陽問”一樣,甚至比“陽間”生活的更好,因此在喪事上熱衷于“冥器”之類的象征物。西方在喪事上基本沒有這一套,當然鮮花之類的紀念物還是少不了的。給死者送鮮花意味祝賀死者升人天堂,就像中國辦喪事吹吹打打唱大戲一樣,祝愿死者高高興興、順順利利“上路”! 目前西方死亡文化,尤其是在葬式上出現了許多新現象,如樹葬、墻葬(即墻墓)、花葬、海葬、風葬等(火葬后的骨灰處理方式)。西方國家只提倡火葬,不強調火葬,因此在西方火葬與土葬并存。當然土葬是有條件的,如指定公墓(地勢較高的山坡或丘陵,主要怕污染底下水)、傳染病、無名尸體等。再如土葬一要深埋,二要不留墳頭,三要墓表平整,四要種植花草。至于墓碑一律一樣,不能搞特殊化。西方公墓、火化場、殯儀館(社區的是公辦)基本是私人投資興辦,政府補貼,政府不過多干預。現代西方國家的喪事辦理從臨終關懷(包括安樂死)、遺體捐獻、到安葬(火化)等全部進入社會化。具體操辦由社區的宗教組織、賓儀組織、社工組織及社區的服務組織,這些工作都是義務性質的。
[1]
上一篇:當代社會福利化對死亡文化的影響
下一篇:什么是白事,白事怎樣操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