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從對死亡文化影響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邦國林立,戰爭不斷。二是古代的民主政治。三是神權與世俗權力的形成。四是天然契約論。五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 l、邦國林立、戰爭不斷對死亡文化的影響。幫國林立,戰爭不斷是歐洲政治最大的特點之一。幫國林立必然小國寡民;戰爭不斷必然民不聊生。這種政治環境必然導致社會“習慣死亡”心理的形成。這種社會心理一旦形成,死亡文化發展的空間就沒有了,至少變得狹小了。 2、古代民主政治對死亡文化的影響。古羅馬古希臘的奴隸制民主限制了政治寡頭的權力,也限制了他們的私欲,使他們死后想追求隆喪后葬而不可得。即使叱咤歐亞非的愷撤大帝死后也僅僅做到了隆喪而沒有厚葬。由于上層貴族對死亡的淡漠,也導致了普通民眾對死亡的淡然。這正是西方自古以來沒有大型墓葬的政治原因。 3、神權與世俗權力對死亡文化的影響。神權與世俗權力是相拌而生的,西方在神權確立之前,只有世俗權力。沒有神就無所謂世俗。當公元392年基督教獲得“一統天下”的地位之后,基督教文化就主導了歐洲的一切文化活動和生活活動。基督教對西方死亡文化的影響前面已有所述,這里不在贅述。西方的世俗權力是神權的奴仆,在死亡文化方面更是唯神是從。這正是西方“簡喪薄葬”的兩種“權力”原因。 4、天然契約論對死亡文化的影響。西方在基督教“一統天下”之前,西方社會就信奉“天然契約論”。歐洲人認為每個人都應享有一定的權利,比如生命權、財產權等。這大概與西方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政治、經濟利益集團斗爭、妥協有極大的關系。國家(社會)與個人是一種契約關系,正是這種契約確立了個人的獨立地位。因此西方社會不需要通過擴張或加強家族關系和勢力來維護個人的權益。就東方的死亡文化來看;其重大作用之一就是維護和加強家族關系。西方人不注重死亡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天然契約論”的影響。同時“契約論”也淡化了西方人的報恩心理和投射心理。 5、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對西方死亡文化的影響。從十三世紀的文藝復興開始,西方經歷了思想啟蒙、宗教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等一系列的思想解放運動,最后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核心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自由”反映在死亡文化上,則表現為尊重個人信仰和民俗習慣。政府在死亡文化上幾乎是無為狀態,一切順乎自然。即使目前西方國家也僅僅在公墓、遺體捐獻、臨終關懷、安樂死等人道主義方面做出一些規定。至于葬式方面政府沒有做出硬性規定。在西方,喪俗也是一地一俗,風格各異,盡管都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之下。“平等”反映在死亡文化上,則體現為對死者一律平等、一視同仁的原則。到西方公墓參觀,看不到特殊的墓葬。不僅在墓地看不到死者生前的榮枯,也看不到死者后代的興衰。基督教也主張平等、博愛,與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很一直,因此在死亡文化上體現得更淋漓盡致。西方人也沒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因此在死亡文化上也缺乏對待死者像對待生前一樣的做法。 6、西方社會福利化對死亡文化的影響。西方社會的高度福利化體現在死亡文化上主要表現為社會化服務和義務化服務。而社會化服務是通過社區服務來實現的;義務化服務則是社會福利的體現,也是西方社會工作發達的體現。西方在70年代就宣布進入福利社會,號稱“從搖籃到墳墓”一切由國家承擔。
[1]
上一篇:西方古代哲學對死亡文化的影響
下一篇:西方歷史對死亡文化的影響
|